精神分析学派认为,焦虑症是源于内心冲突,是由于过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。特别强调焦虑可为过去童年、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重新显现而激发。冲突可能有三个来源:客体性焦虑、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。他们强调童年期的心理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里,一旦因特殊遭遇或压力的激发而唤起焦虑。
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部分。本我遵循快乐原则,自我遵循现实原则,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。我们平常所谓的“我”主要是“自我”,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之间。自我对本我的冲动产生神经过敏式的焦虑,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现实的焦虑,对超我的规范则产生道德的焦虑。自我对现实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婚姻家庭、事业、人际等生活问题上,而道德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所犯过错或事业受挫的自责和愧疚。
行为主义学派认为,人的焦虑起源于过去失败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。如果这种经验导致人完全无助的感觉,那么焦虑症便不可避免了。行为心理学已证明,观念与感觉之间可形成条件反射性联系。一种刺激性情境引起焦虑和恐惧体验,以后类似的刺激或情境重复出现时,类似的焦虑和恐惧反应也将重复出现,伴随相应的生理、生化改变,行为主义比较强调行为的环境因素。
人本主义学派认为,一个人自我概念与自我期待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将引发焦虑。焦虑症病人面对干变万化的社会,感到无所适从,于是便采用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,把自己的生活用僵死的教条封锁起来。他们很少体会“此时此地”自己的真实能力与情感,仅陷于过去的禁例、痛苦与对未来虚无缥缈的期待中。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,个体歪曲的认知过程或思维观念,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研究发现,焦虑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,甚至是将良性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,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,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,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。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,久而久之,焦虑症也就由此产生。